在奇蹟網編上看到這篇文章 摘錄了部份內容供大家一閱

 

問:你好,奇蹟課程中說「我不是我眼中這個世界的受害者」,但實際生活中我們往往會對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反應過烈,事後想想,會經常問自己怎麼會這樣,完全搞不懂自己怎麼了。


此外,面對自己的家人,也常為一句話一丁點小事很難釋懷,言語上也挺苛刻的,請問我該怎麼運用奇蹟課程學到的在現實生活中生活,至少讓自己的內心感到安寧,沒有喋喋不休的爭論。謝謝。

 

答:親愛的:
你說的沒錯,與人爭論的確讓人心煩,
更要命的是:自己跟自己喋喋不休。 面對這個世界,奇蹟課程提供的最好法寶是寬恕!寬恕涵蓋的層次很廣,不只是對外界讓你難以釋懷的一句話一丁點小事,或苛刻言語能派上用場,還包括對你內在的心念:當我們一時無法寬恕而對生活中事件反應過烈時,千萬記得要寬恕自己,接納這個不安的自己。


當我們不批判自己後,才可能繼續清明地往下看。
課程說「我不是我眼中這個世界的受害者」,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要我們否認這個世界的衝突,硬裝作一切沒事,繼續寬宏大量的忍受衝突與不安;而是要我們鍛鍊出一種心境,在世界的種種衝突之下,知道自己還有一份無人能奪走的平安


即使在你寫信的當下,為自己腦袋裡的喋喋不休難受著,平安依然在你心中,沒有人能夠奪走,你只是一時忘了怎麼走回平安之境而已。


在現實生活中,即使我們一心想與家人和樂融融,我們還是想要為自己捍衛保留一些信念和價值觀,這些信念拉大了我們和家人之間的距離。這反應出了中國文化強調家庭和樂時視而不見的盲點:每個人的理想世界非但不見得是同一回事,還可能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兼顧。舉例來說,婆婆認為「媳婦應該把家事理好,顧好我的兒子和孫子」,而身兼職業婦女的媳婦卻認為「婆婆應該像親媽一樣體貼我工作家裡兩頭忙的辛苦」,這兩個理想世界都對,都有它的理,可偏偏難以兩全。好似滿全了一個,另一個就要被犧牲掉了……


這些理想世界的信念是怎麼來的?不外乎是為了保護自己,自己珍惜的事物,自己設定的幸福,和自己想要的平安。可是真正的平安既然來自上主,根本無需保護,我們能做的,只是撤除通往平安之路上的障礙。至於怎麼撤除這些障礙,家人的爭執正是一個指標,告訴我們:「此地有寶」,正好可以從這裡著手。


當初放置這些通往平安的路障一定都有它的理由,課程的正文說了很多(尤其是正文第 19 章,可惜講的十分抽象)。不要急著給自己定罪,待心平氣和時,試著分析一下,哪些話特別會讓你忍不住違背平日的修養與自我要求脫口傷人。通常在這些「痛點」底下,很可能有 一兩 個特別重要的價值觀需要保護。你甚至可以再想深入一點,這些價值觀是如何建構起你的理想世界?是不是在這樣的世界裡,你才會覺得安全些?


等你
認清自己所感受到的侵犯,完全出自你的內心(所想保護的東西),而不是來自外界,你就會知道我們的救恩不是在於「當初是否忍住沒說某句傷人的話」,而是在傷痛的源頭,也就是我們的心曾做的某個決定。而這些決定就是我們「在這世上的投資」,透過這些決定,我們希望打造一個比上主所允諾的平安之境更好的理想世界!
可惜,這些投資卻不能盡如人意。


我們必須先看清「想要在這世上的投資」這個念頭並不能帶給我們無人能奪走的平安,或許在下一次喋喋不休的爭論又來時,你可以試著把它當成一個學習機會,因著不再批判自己,慢慢你會發現你愈來愈能正視一下內心的不舒服,並告訴自己:我想要投資於上主的平安。


不久「喋喋不休」又回來了,你就再「跑一遍」這個流程,我們在小我世界中流轉了千百萬劫,要扭轉批判的習性,可非一朝一夕之事。慢慢的,帶著聖靈的耐心,「寬恕的習性」會逐漸取代「批判的習性」,變成我們的第二天性。我們在不安時,重新選擇的速度就會越來越快。


祝福你在親身練習,操練寬恕過程中,漸漸體會到
你所渴望的,本來就屬於你的,堅不可摧的平安


問答服務小組敬上

 

http://www.acimtaiwan.info/viewtopic.php?f=63&t=2587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arrieMirac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